【作品推荐】高一(3) 林宇轩 暑期情怀杯

高一(3) 林宇轩 暑期情怀杯

上海城市发展中的历史建筑保护观察与思考

高一(3) 林宇轩

春秋战国时期,上海还不叫上海,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,所以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别称:“申”。公元四、五世纪时的晋朝,松江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“扈”,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“渎”。因此,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“扈渎”,“扈”与“沪”同音,这才有了上海的第二个别称:“沪”。

唐天宝十年,上海地区属华亭县。南宋咸淳三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,定名为上海镇。元朝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,批准上海设立上海县,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。上海地靠黄浦江入海,是中国最早开通的通商口岸之一,交通方便,有着城市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。上海真正发展是在鸦片战争以后,凭借其自身的地理优势,迅速成为远东第一大都会,形成近现代上海城市风貌特征。

上海的成陆和崛起,伴随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。回顾海派文化演进的过程,上海1843年开埠以来,在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,吸纳了吴越文化和其它地域文化,并受到了世界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的影响,但上海从来没有简单地“西化”,而是融汇中西文化,逐渐形成了富有上海地方特色的“海派文化”,做到了“海纳百川,兼容并蓄”。

上海近代建筑是上海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在上海某些老城区中,留下一片又一片的老房子,房屋老旧、环境不佳、配套落后,身处其中,很难感受到这里也是上海的一部分。即使是城隍庙周边,也有许多古旧的平房。留下老建筑,是为了留下城市变迁的痕迹,留下供人们追忆的东西,但多数房屋已人去楼空,一路走过,鲜见居民,路边的菜场里摊位很少、店铺生意冷清。人们的迁出,更增添了一种萧瑟落寞感。人们追逐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利好,即使政府愿意在不拆迁的情况下为其改善生活条件,人们也不愿留下居住。而人,本就是城市发展的基础,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。城市是人活动的场所,人却是城市的主体,没有人的地方,必然失去了发展的动力。老师给我们讲了个故事,说他有一次来到搬空的老城,突然听见一栋原本应该无人居住的房子里传来一个男人唱歌的声音,他是曾经住在这里的居民吗?还是有意探访的文化行者?又或者是偶尔路过的行人?他赋予了老房子瞬间的生命与活力。

随着城市的发展,城区改造不断进行,一些老城区在现实改造过程中,很多成片的旧里弄堂、老式花园住宅、作坊商铺均采取了拆除的方式,使得不少富有文化特色的建筑毁于一旦,对历史风貌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和破坏。这不仅毁坏了上海这个城市的建筑历史发展脉络,更中断了城市文化传承。还有一些历史建筑在保护的过程中被过度修缮,或者过度商业化,完全丢失原本的历史风貌。

留下老建筑不仅仅是为了观光,更是为了让我们认清自己的起点,了解过去,才能更好地实现未来发展。老城厢作为上海的心脏,浓缩了历经七百年沉淀的上海的文化底蕴,是海纳百川的源头。建筑是一座城市的外表,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心灵。有些人认为上海的建筑文化是在“海纳百川,兼容并蓄”中造就的中西并存、中外合璧、艺术交融、风格独特的“世界建筑博览会”,这是上海建筑文化的最大符号。我们沿着外滩向南走,一路上的确充分地领略到外滩133号的不同异域风光。但我认为,对于上海建筑文化发展历史的见证,不能仅仅依靠外滩万国博览会的建筑群,更要依靠那些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老建筑,如体现“海纳百川、中西合璧”的石库门旧里。那些石库门老里弄背后所蕴含的,不仅仅是一座座显性的建筑,更是居住在那里的居民们的生活日常,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海派市民文化。

值得欣慰的是,诸如襄阳公园周边建筑就非常多元,既有象征现代化的摩天高楼,也有各种异域风格的特色建筑,更有上海传统的石库门。走在上海一些历史街区,随时可见道路两边的众多的优秀历史建筑,它们已被保护起来,一栋一个标牌,其中不乏当年的地标建筑,成为当下许多年轻人喜爱的“网红打卡地”。扫一扫墙壁上的二维码,就可以了解它们的“前世今生”。海派文化正向着新的潮流进发,上海正走向新时代。上海以“新天地”、“静安别墅”、“田子坊”为代表的旧里改造项目能够变成新的城市文化地标,不仅因为这些地方的建筑是有文化内涵、文化背景的,也是因为这些改造成功地将保护和开发结合起来,将原有旧建筑成功地恢复生机。许多经典老建筑经过修缮改造迎来重生,成为文化新地标,唤起老一辈人的文化记忆,更带动年轻一代的创意创新,引领城市文化发展的新时尚。

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创造,也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标志。文化是反映城市内涵特质和竞争力的核心资源,上海要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文化大都市,必须要重视和推动文化的传承、创新与发展。文化的多样性、多层次性决定了城市发展的多维度性。建筑是文化的重要存留和体现。“海纳百川、追求卓越、开明睿智、大气谦和”的十六字上海城市精神,是对海派文化的最好诠释,是海派文化的内涵特质。在上海向国际化文化大都市迈进的过程中,我认为,要吸取经验教训,进一步研究上海建筑文化的内涵、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,探索科学合理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模式,使建筑文化成为上海文化内核中一张历久弥新的名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