繁华深处的弄堂文化
闵行中学 丁韵婕
若看今朝,绚丽的霓虹灯映射着高耸的建筑大楼,人流如潮水般穿梭在灯红酒绿之间,东方明珠以其高贵的王者风范俯瞰繁华的上海。
忆往昔,弄堂隐匿在不起眼的角落,像是藏着许多礁石:屋檐上的红瓦,墙上的黑白格子,偶尔有断壁残桓,窗台上伸出的衣服,夏日午后的藤椅,厨房灶间的炊烟袅袅,梨膏糖和五香豆飘荡在小巷间......于平淡的烟火气中彰显着上海真实温柔的面纱,承载着老上海的记忆,走出尘嚣。
旧世的申城描绘了世间无尽的色彩与记忆。
正如木心先生在《上海赋》中描绘的,“上海的弄堂,条数巨万,纵的横的斜的曲的......藤椅,竹榻,帆布床,小板凳,大麦茶绿豆汤,莲子百合红枣汤......”无一不是老上海的文化灵魂。弄堂作为申城的“根”,承载多少独具风情的文化特征,浓缩了世世代代上海人的爱与深情,勾起对过往岁月无尽的回忆。
弄堂深深深几许。
深处时而是小巷的叫卖与热闹。小货郎还会摇着拨浪鼓,夹杂着自行车的铃铛响,拖着他那嘹亮的叫卖声回荡在小巷中;对面人家的门仿佛近的触手可及,“借瓶酱油来好伐烧菜不够了”“侬家里面有没有......”弄堂里的上海人是热情的,淳朴的,开放和包容的。
就这样,弄堂里生长着一代又一代上海人,生生不息。
结合二三十年代至抗战结束的历史背景,《上海赋》体现着上海人“只认衣衫不认人”的特点,从外到内无不光鲜亮丽;对比《上海的弄堂》中提到的“就是上海的美女,也是家常打扮,不在意把家里正穿着的塌跟拖鞋穿出来取信。”“你看见路上头发如瀑的小姐正在后门的水斗上,穿了一件缩了水的旧毛衣”可见弄堂对于上海人来说是体面背后的真实和自由。
穿越浮华虚妄表面之后的真实,我看到了当时人们对于美和精致生活的向往与欣赏,在那个畸形的繁华时代,“虚荣 爱好 自尊 ”是时代和社会的“象征”,或许在灯红酒绿背后,弄堂里的上海具有的厚重感与真实感,才足以历久弥新,直至今日依旧灿烂在时间的长河中。
弄堂是一片渐渐暗淡的天空。
华灯初上,高楼拔地而起,我们正在失去一座城市最温馨的记忆。也许你还能在田子坊感受弄堂的曲折蜿蜒,在步里高感受西洋风格房屋和中式民居的习俗,在老城厢看到旧时上海的特产,更多的却是好吃好玩好看的新时代潮流文化。
于是,旧旧的弄堂也有了崭新的时代意义,作为海派文化之地的上海,弄堂不仅是申城的记忆中心,也是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,是潮流发展与历史碰撞的结果,是上海人乃至所有人对这座城市真切的爱与守护。
小巷依旧,弄堂依旧。掩映在繁华大都市之下的弄堂,依旧是枝桠上的鲜花,历久弥新地开在记忆深处......
回望老巷,拾忆长弄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