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作品推荐】2023年“爱上海 我讲上海故事”之“读后感”活动:七2班刘可依获市三等奖

2023年“爱上海 我讲上海故事”之“读后感”活动:七2班刘可依获市三等奖

七(2)班刘可依  爱上海我讲上海故事 读后感  A等

海派上海,海纳百川

——读《亦中亦西老城厢》有感

指导老师:张仪雯

我虽然从小在上海长大,但爸爸妈妈是新上海人,我们都对上海的历史文化不太了解,这个假期我阅读了一些相关书籍,获得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,也对生活的这片土地产生了更多亲切感和热爱。

《亦中亦西老城厢》中通过“城厢史话”、“历史风云”、“人物逸事”、“江南风情”四个板块介绍了上海老城的历史、人物、名园等,使我知道了上海之所以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,离不开中西文化的碰撞,自1843年开埠以来,上海就踏上了一条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道路,洋人、国内的移民以及上海本土人一起改造着这片土地,也塑造着这里的文化,形成了独一无二的“海派”风格。

老城厢是上海城市的“原点”,是上海的根,也是发展的源,更是上海人永远的“乡愁”。去到老城厢,会有种时光错乱的感觉,高楼大厦消失了,道路变窄了,路两旁的法国梧桐以及路边的咖啡厅,手工作坊,来往的时尚的、精致的、悠闲的中国人、外国人、年轻人、老人,停放路边散乱的自行车、电动车……各种古今中外的元素在这里碰撞交织,和谐而有魅力,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那中西合璧的“石库门”建筑,异域风情中为人讲述着不一样的历史,既是民族屈辱的见证,也是革命和民族觉醒的摇篮。

若说“石库门”体现了上海的“西”,那么豫园则代表了上海的“中”。豫园被誉为“沪城名园之冠”,与城隍庙一起成为了上海的一张名片。豫园始建于明朝,虽经多次破坏,但最终被保留至今,一草一木、一亭一阁都沿袭着江南水乡的温婉气质,为上海这座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烙上东方文化的印。

“海派上海”不光体现在建筑园林这种有形的物上,更体现在文化这种无形的价值中。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下,上海最先出现了一批仁人志士,例如明代西学东渐第一人徐光启。而明朝中后期的“海上画派”更是在中国绘画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,以吴昌硕、任伯年、任熊等为代表,既继承传统,又借鉴民间艺术,甚至西洋绘画手法,融贯中西,呈现时代生活气息,使艺术走向大众生活,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样本。

上海一直秉持这种大气兼容的气度,以海纳百川的姿态迎接中外来客,作为新上海人我们来到了这里,将这里看作自己的家园,上海无时无刻不影响和改变着我们,它为我们提供看世界的舞台,而我们也将为上海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