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参考书目】“畏”与“不畏”优秀作文

“畏”与“不畏”优秀作文

做人的“畏”与“不畏”

高二(1)班 蒋昭然

孔子说过:“君子有三畏:畏天命,畏大人,畏圣人之言。”王安石也说过:“天变不足畏,祖宗不足法,人言不足恤。”对于畏和不畏,应该采用怎样的态度?我认为,做人要学会敬畏和不畏惧。

去年国内上映了一部名为《哪吒》的电影,好评如潮,影片主要讲述了生来为魔丸的哪吒抗拒被天雷处死的命运的故事,其立意也在于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。但电影给我们带来的,真的仅仅是简单的“不畏”吗?

人生来的命运是无法改变的,海伦生来聋哑,霍金先天性的渐冻症。这些先天性的缺陷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阻碍。但他们都坦然接受了,并且不畏惧这些。海伦成为了伟大的教育家,掌握了五国语言,霍金更是提出了黑洞理论,为天文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。这种“不畏”的精神不仅让他们自己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,更是造福了人类。如果说不畏惧天命是一种勇气,那不畏惧强权更是一种对真理的捍卫。哥白尼坚持的日心说不被教皇认同,撼动了神学的权威,最后被处以火刑。伽利略用自己一次次的实验,挑战了人们千年以来深信不疑的大学士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理论,最终被终身囚禁。

可见,“不畏”是勇气,是思辨,是思考缜密后的坚持,是即使大难临头,也能从容不迫的态度。但人也不能目中无人,无所不畏。不畏礼节,只会让自己变得粗犷野蛮;不畏良心,只会让自己变得残忍愚昧;不畏法律,等待你的就是法律的制裁。无知者无畏,真正的智者知道什么不畏,什么要去敬畏。三国故事里的许褚就因为自己的无畏,赤体上阵,也就很中了蜀兵好几箭。许褚很勇猛,但他自大高傲的性格与轻视一切的态度让他不讲策略赤膊上阵。孔子曰:“从心所欲不逾矩。”对于真正有智慧的人来说,他们永远保持着心智的清醒和空明,懂得敬畏,让自己的精神提升到更高的境界。

   “畏”即是敬畏,是一种待人之道,一种礼节。对父母,对师长,对朋友都是要抱有敬畏的,这是做人的基础。

   “畏”不是盲目的跟从,而是在拥有辨别是非的条件下,才去有选择的去敬畏,“过目成诵,又有无所不诵之陋。”如果什么都去跟从,都像橱柜里的臭油坏酱,成为了没有什么分辩的愚钝之人。

    孔子有云:“仁者不忧,智者不愚,勇者不惧。”而儒家,又偏偏是最在意“礼”的。所以只有“畏”与“不畏”相互交融,才能成为君子。既要有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,还要有对待周遭的敬畏之心。知道道理去遵循,遇到困难去克服,才是为人处事的态度。

 

有所畏,有所不畏

高二(3)班 马昕玥

“畏”是人之本能,不论是谁,都会有“畏”的一面,社会生活常常让我们学会勇敢,学会“不畏”。但,完全“不畏”又是可行的吗?

孔子曾说:“君子有三畏:畏天命,畏大人,畏圣人之言。”想必孔子也曾认真思考过“畏”的重要性。而“畏”的思想在古时便已根深蒂固,因为有了“畏”,畏惧规则、畏惧限制,因而秦朝得以国家强大,唐朝得以盛世繁荣。转至今时,人畏人祸,才有了法律的制定与实行,有了法律的制裁和震慑,人民有所畏,社会才得以安宁;人畏天灾,才有各种各样的防护设施、应对措施,就如今年突然爆发的新冠疫情,正是因为“畏”,我们才戴上口罩,足不出户,让疫情传播范围减小,很好的控制住疫情蔓延。因此,我们要学会“畏”,才能适应社会生活。

“勇者不惧”这个词流传至今,无人否定“不畏”的思想。古代贤者良臣,不畏君王,出言进谏,似魏征进谏太宗“十思”,敢于说实话,而不同于他人般阿谀奉承,因其“不畏”而得名于天下。而我们既要学会对他人“不畏”,同时也要“不畏人言”,对于他人的指指点点,吸收改正缺点,也要对恶意揣测诋毁不予理睬,做好自己,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,不畏人言。

但我认为,“畏”与“不畏”终是一体的,共存也共亡。若只“有所畏”就成了实在的懦夫,而只“无所畏”却成了莽夫。无“畏”则无“不畏”,而有“畏”才有了所谓的“不畏”。消防员救火时心中有“畏”,他们也会畏惧伤痛,畏惧死亡,但却生出“不畏”救人灭火;疫情期间的前线医护人员何尝“不畏”,面对如此来势汹汹的病毒,却仍能压下心中之“畏”,以“不畏”示人。“畏”乃人之本性,而“不畏”也是人之本性。我们要学会在“有所畏”的同时“有所不畏”,在使人 “畏”的社会生活中寻到“不畏”生活的思想,沉淀自己,在这样的畏人的限制中,尽可能地“不畏”,发挥出自己最大的生命价值。

“畏”与“不畏”看似矛盾对立,却共存亡,蕴藏着同一性。学会在“有所畏”中“有所不畏”,才能发挥出生命价值与精彩,这似乎也是做人的理想状态。

 

畏与不畏,应皆有之

高二(3)班 朱以煊

我们常于畏与不畏而颇有争论。一方认为君子有三畏:畏天命,畏大人,畏圣人之言。一方却觉得天变不足畏,祖宗不足法,人言不足恤。而依我之言,畏与不畏,应皆有之。

我们应该常怀敬畏之心。天之高,地之广,我们无法仅依靠自己去丈量。地球孕育生命,生命成就你我,我们如何不去敬畏?自然拥有无穷力量,蕴含着法则。我们肆意污染环境,造成温室效应,使冰川融化,海水上涨,淹没岛国,海水无情抹去了他们的生命。我们肆意砍伐树木,造成土地沙漠化,风暴来袭,没有了阻拦者,城市建设顷刻毁于一旦。我们肆意浪费水源,造成土地干旱崩裂,而我们自己也将无法生存。因此,唯有自然的存在,才能予我们生存的一席之地,应对自然常怀敬畏之心。

科学家们也正是饱含着对科学的敬畏,才得以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得更远。霍金曾与预言“上帝粒子”存在的物理学家彼得·希格斯打赌,而当一种与“上帝粒子”特性一致的新粒子希格斯粒子被发现时,霍金坦言自己曾经的无知。霍金的自我否定,正是一种对科学的敬畏,科学就像一片汪洋大海,它所蕴含的奥秘不是轻易而可窥探到的,自我否定是在科学面前对于自己的渺小的肃然起敬。

战争的土地上常见尸横遍野的景象,这使我们深深畏惧,没有人天生就不畏惧死亡。而当无数耻辱条约签下,当南京大屠杀无数生命的逝去,为了守护国土,为了民族解放,中华人民又怎会再去畏惧?背后是国土,是家园,是自己的长辈亲人,是我们的父老乡亲,而前面虽是不计其数的敌人,是炮火弹药的轰鸣,却也是中华崛起的希望。人们套上军服,拿起刀枪,哪怕只是为了那微小的光,也愿放手一搏,人们无所畏惧,因为为了中华民族,前仆后继在所不辞,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。那时的无畏,才让历史走向了我们如今的模样。我们畏惧,却也在畏惧中无所畏惧。

如果仅有敬畏,那我们就会畏惧强权,而惧于反抗,便永远生活在列强的剥削耻辱之下。如果仅有无畏,那我们就会毁坏秩序,更毁灭生命,便永远生活在自然的压迫之下。而当畏与不畏失存,我们敬畏大自然的法则,不过分向它索求,人类与大自然得以和谐相处;我们敬畏科学真理,勇于自我否定,科学的道路才会向我们敞开;我们更在畏惧中无所畏惧,面对困难奋起反抗,勇敢前行以成就生命的精彩。

且让畏与不畏,都常怀于我们心中,去歌颂,去赞美,得以让希望永存,让文明永筑。

合并“畏”与“不畏”

高二(5)班 解皓桢

    孔子曾说:“畏天命,畏大人,畏圣人之言。”可王安石却认为道:“天命不足畏,祖宗不足法,人言不足恤。”这两种说法看似矛盾,但皆有自己的道理。孔子崇尚礼德,因此认为不应违背天命,长辈与圣人之言。而王安石认为要有自身的意识,不去畏天变,长辈和人言。而我认为,我们需要面对事物“不畏”的勇气,也不能丢失“畏”的意识。

    我们需要不畏的勇气,人类的发展就是在不畏的探索中步步走来的,哥伦布正是凭借其不畏的精神而成功发现新大陆,诺贝尔正是在不畏的探索中二而发明斩炸药,马云也是不畏失败中而最终取得成功。由古至今,成功者所必须的便是面对万物而不畏表现,唯有我们有不畏失败而跨出一步的勇气,我们才有可能会有所作为。

    我们也需要敬畏的意识,如果仅有不畏的意识那我们仅会成为时代发展的牺牲品。美国因他们的过度无畏而损伤惨重,他们因为缺少“畏”的意识,对疫情爆发的时候,依旧不愿佩戴上口罩,最终导致他们畏为自己的不畏付出了生命的代价。因此,我们需要对事物有有着敬畏之心,对事物有着充分的判断才能做出决定。

    我们应将畏与不畏相结合,对万物存着敬畏心态,也要有着敢于:不畏尝试的勇气。敬畏万物是自身修养的体现,永远保持着一颗敬畏学习的心态,“致知在格物”,只有对万物规律充分掌握后才能达到获得只知识的境界,才能畏为自己不畏尝试的行为而做好充分铺垫,因此敬畏万物是无畏尝试的前提条件,而在已经存着一颗对万物敬畏之心之后,勇敢的无畏尝试是成功的关键一步,这是对自身认识需要的一种突破,因此,我们只存将畏与不畏相结合,才能对于万物的探索更加透彻。

    事物是在各种矛盾中发展的,我们需将矛盾转化为发展的条件,在为畏与不畏中找到我们所共通的一条向着事物发展方向的一条路,才能在众多困难与挫折中,将畏与不畏分别施行,完成对人生各种困难与挑战的克服,才能对世界有充分的认识。

“畏”与“不畏”的结合

高二(6)班 宋曹悦

孔子认为“君子有三畏,畏天命,畏大人,畏圣人之言”,我认为他所阐述的道理,就是要对法则,长辈和圣人说的话有畏惧之心。

如果对法则没有畏惧之心,那么每一个人都会肆无忌惮,随心所欲,我们的社会也不会安定平和,令人唏嘘的战争也会随之爆发。如果对长辈没有畏惧之心,那么他们的谆谆教导都会变成耳旁风,个人的进步和发展都会止步于此。如果对圣人的话没有畏惧之心,那么历史可能会重蹈覆辙,人类文明也不会得以传承和延续。

所以说孔子说的“畏”更接近于内心的“敬畏之心”,一种不敢违背,不能轻易违背的警戒线。若每个人内心中都有适当的“畏”,那我想,个人的发展将会提升,社会的安定将会提高,全人类的文明和世界的发展则会有质的飞跃。这种畏惧并不是胆小和懦弱,更不是缺乏勇者的大无畏精神,而是每个人心中都该有的敬畏感和底线。

而王安石所说的“天变不足畏”,和孔子截然不同,他所说的,是面对变化不能害怕。

现在的我们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代,没有人可以预料到未来会发生什么,但正如王安石所说的,“天变不足畏”,这些变化,不足以让我们畏惧害怕。就像这一次的疫情爆发,当有些人不知所措时,援鄂医疗队早已在抗疫一线救死扶伤,志愿者已在各个高速路口测量体温,工厂也迅速投入口罩的生产中。当我们在惊叹祖国的伟大的同时,也不禁感叹道,中国面对变化和困难时,随机应变和毫不畏惧奋,奋勇直前的精神。

这种精神放在个人身上也要充分体现,古代有多少诗人被贬异乡,却始终怀有乐观豁达的精神,如今有多少科学家永不言弃的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实验,心中怀着“我一定可以”的信念,最终走向成功。所以我们都要相信自己,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,相信天变不足以打败我们。

孔子的“敬畏之心”和王安石所说“不畏惧”的坚强品质都值得我们借鉴学习,都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优秀,都可以让我们有不同的成长,所以我认为“畏”和“不畏”相结合,才是最正确的选择。

敬畏,但不畏险阻

高二(8)班 袁许晔

    人生,能有几日杳霭流玉,能有几朝花晨月夕,能闻几回飞泉鸣玉。少年人,理应不负韶华,怀揣敬畏之心,但不畏艰难险阻。

    孔子所言君子之“三畏”,是对“天命”、“大人”、“圣人之言”的敬畏,而非畏惧恐缩、踌躇不前——若是处处畏缩、因惧而不为之,何谈君子?王安石的“不足畏”,是一种“大丈夫”式的自信、傲气,是一种温和儒雅的中华民族理应多加吸收的浩然之气,是少年人灵魂深处独有的傲霜斗雪之魄。

    敬畏,令人行之有度。中国为何能在一波又一波新冠疫情的攻势下屹立不倒?究其根源,是中国人民、政府“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自然规律相结合”的行动纲领,还是中华民族骨子里对生命的敬畏尊崇。敬畏,是生命的根源,是行动的基石,是繁荣的根本。如果丢掉对自然、对生命的敬畏之心,就像是裁缝丢了称手的尺,没了称手的工具,再灵巧的双手也无法创造如何事物:伦理纲常也好,行规准则也罢,都是敬畏这把无形之尺上,深深刻印的度数。

    不畏,令人行之有得。《大学之道》中,由“知止”步步深入,到“定”,最后才“得”。那么,“定”岂不是无畏坚定?若是畏手畏脚,如何才能有“定”?若是无法“定”怎能不让心向最世俗的方向飘去?著名哲学家尼采,由于年轻时帮助照顾赤痢白喉病人,防护不当导致自己被传染,中老年时身体极差,好几次几近死亡。在他寄给友人的信件中,写道:“我所经验的空气,像一片阴郁的雾迷蒙我的周身,像是永无终止。”可即使如此,他依然没有畏惧世界、畏惧生命。他认为,生命越是黯淡,思想之花越是绚烂,在生命最后的时间里,他过着吉卜赛人式的漂泊生活,但他从未放弃写作与生活。于是,在奥罗拉绯红的晨曦与门农美妙的琴声中,一位哲学巨匠站了起来,并且在时代的磨砺下,经久不衰地焕发着思想的光芒。

    正如沃尔特·罗利曾吟诵那般:从此我们的善良之心坚硬,承受痛苦和忧戚,证明我们的躯体实是源自岩石。敬畏之心令人善良,无畏之心令人坚硬。如此,再不会有破碎沾血的大卫之心、法莲人惊恐的“示播列”、迷茫苦痛与郁热震颤,再不会有。

上一篇

下一篇
2020年新购图书

上一篇

下一篇
2020年新购图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