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淡值得保持吗
高三(8)班 陶郑瑶
平淡是值得保持的。
我们在这里所要说的“平淡”,自然不是指生活中的乏味。我们在这里所要说的“平淡”是指内心的一种状态。“平“是“平衡”与“平和”,“淡”是指不卑不亢、泰然处之的淡然。一个人若是平衡,那么他内在与外在统一、欲望与追求统一,便可做到内形与外形自洽,易于构建一个完整的自我架构,如此便可做到平和。平和指引淡然。对万事、万物的变化都能安之若素,以不变应万变,这种平淡自然是值得保持的。
有些人认为平淡不值得保持,这里他们所认为的“平淡”,不是指内心的状态,而是指生活的寡淡与无趣,这样的平淡自然是不值得保持的。
要求一个人淡然,并非是要求一个人无为。在繁华与熙攘中,走马穿身而过却不被世俗所扰,才能筛出坚定来。能够扛过功名利禄的洪流,是一个人在人间修行所寻求达到的最高境界。
若是“平淡”的心理状态被打破,不再保持,那人终将会陷入一种无法与自身和解的悲凉境地。张爱玲说“出名要趁早,来的太晚的话,快乐也不那么痛快”。于是她23岁,两炉沉香屑,名动上海滩。可在人生的繁盛落去后,面对困境,她选择的方式是逃避。她把自己囚于一间临街的小房子里,几十年如一梦,避世而居,孤独直至死去。天才梦醒了之后,她一直面对的都是无法与自身、与过去和解的挣扎。与生俱来的天赋让她不甘于平庸,不幸的童年铺就了她人生苍凉的底色。繁花似锦的美誉和霜降般的孤寂一同向她涌来,面对人生中的变故,她无法淡然接受并与苦难共处,把她推向了令人唏嘘的后半生。她不向往平淡,却也无法守住繁华,只能用尖锐的态度去对待这个世界,最终伤了自己。
所以没有一种“平淡”的心态,对于人生而言是致命的打击。这也是为什么我强调“平淡是值得保持的。”
人生有潮起潮落,唯有平淡才能在激荡中独善其身。陶渊明说自己性本自然,于是他不流连于官场繁华,毅然辞官,终成一派。他笔下的山水田园,无一不透露着生机。保有一颗“平淡”的心,维持一种平淡的状态,才能在繁华中进退自如。现如今流量横行的社会中,多少人因不能保持平淡,而在繁华中迷失自我。“繁华不为易匠心”,可只有内心平淡的人才能做到。道家思想中有一个词叫“撄宁”,这是一种处事的状态,即在外界的纷扰中保持自身的宁静和安和。“撄”是纷扰,“宁”是宁静。唯有宁静能抵挡纷扰,也唯有平淡,才能抗得住繁华。平淡在帮助我们在繁华中愈发趋近于自我最真实的状态,从而走得更远。所以平淡是值得保持的。
用一颗平淡的心去看待世界,再寻常的东西,都能被嚼出味来。汪曾祺先生在《人间草木》里用平淡的笔调去写身边的人和物,却让人感受到人的灵气,物的盎然。这是因为作者自身的平和。
平淡有味。
平淡是值得保持的。
平淡值得保持吗
高三(3)班 帅阮馨
平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极为多见,普通人的生活不就是平平淡淡。没有绿叶丛中一点红的艳丽独特,更没有大风大浪的洗礼摧残。这份平淡是生活中的常态,何不继续保持这份平淡?世界又总是那么弱肉强食,面对竞争又何必甘于这份平淡。
平淡体现在行动中,不勇争第一,但也并不是倒数第一。体现在心态中,并不是打了鸡血般奋发向上,也没有甘于落后支至队伍末尾。普通人注定与平淡密不可分,又何不接受这份平淡?接受自己平淡的能力与天赋,接受平淡的生活。那些为了摆脱平淡偷税漏税的明星,为了高高在上而贪污腐败的官员,他们似乎摆脱了平淡,但也只是昙花一现罢了。这样看似光鲜亮丽的生活又能维持多久,由此看来,又何不接受这份平淡。
但认定自己一生将碌碌无为而只甘于平淡的行为并不可取。在当今高速发展下的社会中,这样的人并不是少数,而惰性便是元凶之一。看着别人拥有豪宅、豪车、存款,再看看自己干瘪的钱包,认命地认为财富都是爹妈给的,自己注定与富二代之间有一条不可跨越的鸿沟,便躺倒不干,混吃等死。这样的生活固然平淡,但这样懒惰的人度过这样如此平淡的一生又有何意义?
大环境的影响也造就了人们只甘于平淡。近年来,“佛系青年”这一词在网络上广泛传播,人们争做“佛系青年,过佛系人生”的口号也屡见不鲜。而最近的热词“内卷”便是它的反义词,“不要再卷了”成为了人们“劝导”努力之人的口头禅,当佛系变为风向标,努力却成了格格不入的另类,佛系成为人人称颂的美德,而奋发图强却成了恶性竞争,装腔作势的代名词。这样的社会现实何其可悲,又有多少人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不甘于平淡,继续“卷”下去呢?
过于平淡,只甘于平淡,使这个社会没有了竞争力,人才无法被挖掘,发展与创新停滞不前,这并不是一个值得推崇的导向。
如此看来,又何不做一个行动上努力上进,而心态上保持平淡之人。袁隆平先生几十年来扎根于稻田之中,“禾下乘凉梦”终得以实现,在无数荣誉下的先生家庭条件与普通人无异。获得“七一勋章”的张桂梅校长住着简陋的学生宿舍,身患重病却将无数女孩送入大学。他们用平淡的心态,做着不平淡的事,淡而不庸,淡而不俗,努力为这个美好的时代添砖加瓦,用平常心对待自己的生活,成为我们敬重的榜样。
如凌寒中的梅花,傲然盛开于枝头。用最普通的红色为冬日增添别样的风采,淡而不庸,淡而不俗,以平淡之心,做不平淡之事。守平淡,更不甘于平淡。
平淡值得保持吗
高三(7)班 杨佳霖
平淡,听上去给人以一种美好、舒适的感觉,折射出人们普遍对于生活的追求,拥有平淡的每一天,做一个平淡的自己。然而,这样的生活常态是否值得我们去保持,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。
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,以有涯随无涯,殆矣”出自庄子一言,正是在这有涯的生命中,对于一切未知的恐惧,我们希望追求安逸与舒适,企及简单与自然,即是平淡。而我们所见那些平淡的人一生中似乎过得顺利与幸福,因未经历过大风大浪而难以被外界状况所波及,这也是人们选择保持平淡的原因吧。
然而,在我看来,完美的人生不应该是平铺直叙的篇章,创造波澜起伏的精彩需要我们打破平淡。正如尼采所说“习惯只会让双手伶俐,而头脑笨拙。”重复寻常的生活往往会让我们思路单一,不易于发现新问题、解决新事物,从而使我们面对崭新难题之时束手无策,发觉已是“平淡”无法解决的。而当我们摆脱“平淡”思维迎接生活,便会感受到错综复杂的世界在等待着我们突破常规去探索,从此不再畏惧外界的起伏,以全新的自己感知不变的世界,这让我想到了村上春树的一句“当进入暴风沙漩涡后的你,就不再是过去的那个你。”
那么,我们应该如何去突破生活的平淡呢?在于敢于打破。陈规常态的方法确实能够处理普遍问题,而常常独具一格的尝试会引领更大的成功,这就要求我们敢于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进行未知的探索与预测,以“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破”的观念对问题进行矛盾分析,即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把握事物的发展,超越原有的思维形态,就像列夫·托尔斯泰所述“真正的高贵是优于过去的自己” 。
但是,这也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时刻都要我们积极于打破常规。在《鼠疫》中里瓦医生说到“我不是为了只好多少病人、拯救多少性命、得到多少赞誉而行动,我所做的只是在捍卫二加二等于四的真理。”在生活中,也有许多平淡是一种踏实、坚守的精神,有其存在的重要意义,不能一味去扭曲于转变这类“平淡”,所谓“耐心与持久胜过激烈与狂热” 。
由此观之,平淡是生活的常态,有时是永恒的真理,而更多时候还是需要我们勇于改变这种常态,达到平淡背后的无限价值,华罗庚所及的“面对悬崖峭壁,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,但用斧凿,得进一寸进一寸,得进一尺进一尺,不断突破,飞跃必来”,正是打破平淡的意义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