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作品推荐】“理解”优秀习作

“理解”优秀习作

把握好理解的尺度

高二(6)班 曹松子

人从一个个体到融入群体社会,理解他人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是不可或缺的能力。奉行利己主义而不顾他人就会被群体孤立排斥,但如果一味忍让又会让自己陷入窘境。因此,理解他人的关键在于正确把握理解的尺度。

 人生避免不了时常遇到难处,听取他人的合理诉求,对他人的难处予以理解,不仅是理解了他人,也会得到他人的理解。理解是一种相互的关系,只顾及自己的利益往往会因小失大。古代的昏君如桀纣之徒实行暴政,对百姓的疾苦置若罔闻,最终无不落得身死国亡为天下笑的结局。七十多年前,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因为以民为本,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,充分关心民生考察民情,才得到了民众的广泛理解和支持,才有了如今的新中国。成就一番大业离不开他人的理解和支持,我们应当加强与他人的沟通,常以宽容之心待人。人们多一份对他人的理解,社会就能多一份和谐与文明。

 但理解若是过度就成了纵容。“每一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对熊父母”,在孩子第一次犯错时父母不加以教育,过度的溺爱使孩子最后犯下大错才追悔莫及,这样的事件已经屡见不鲜。有人会以理解的名义进行道德绑架,此时明辨是非就尤为重要,面对不合理的要求应断然拒绝。常怀同理之心固然重要,但面对明知身陷困境却毫无抗争意识,只伸手等待别人帮助的人,就不值得一而再再而三地去“理解”他。

 因此理解只适用于善人。智者千虑必有一失,没有人能毫无过错,但愿意及时改正和补救,才值得我们去理解。遵纪守法,维护公序良俗是互相理解的基本条件。面对罪恶行径、违法行为,我们不应当容忍,理解是建立在坚守道德底线的基础之上。把握不好这个尺度,不仅害人也害己,纵容和包庇只会助长他人的强取豪夺,同时也会使自己逐渐泯灭良知,是万不可取的。

 我们常呼吁理解,但我们更应慎重对待理解的尺度。把握好理解的尺度,就是去度量对方的道德品质和具体事情的严重性,这个尺度会决定你的理解是宽大为怀还是助纣为虐。

论理解的尺度

2019级一考生

理解是人们相互交往间最大的善举,现实生活中我们渴望理解和情感互通。没有人生来完美,正因为这些隐藏在内心的弱点,我们更容易在做人处事上趋向于利益,偏私亲人好友,尽量避免卷入那些对自己毫无益处且费时费力的事。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,我们克服本性的缺陷向美向善的过程中,或多或少会受到本能的支配。当我们以平等尊重的角度看待他人,包容他人合理的过失时,这种相互理解无疑是人们相处之间最大的善意。

    然而真正的理解并非是毫无原则的的纵容,也不是承认“人不为己,天诛地灭”的谬论。理解应当是在理性的基石上,而不应当是无限度理解,甚至是降低自我底线,为他人的行为寻找借口,使得理解成为打开罪恶牢笼的钥匙。我们无法容忍为了名誉而学术作假的学者,我们无法纵容为贪污腐败搜刮民脂民膏的官员,我们也无法原谅江歌案中刘鑫良知丧尽的举动,无法理解其看似维护自身安全,实则是为置他人性命于不顾的行为寻找借口。这些人无疑有自己的借口,有的是对于名誉金钱的渴望,有的是对自我利益的的追求。理解的尺度或许没有一杆精准的标尺,但每个人心头都有一杆秤。我们可以理解适度的偏私和利己主义,却不能纵容置法度和道德准则不顾的行为。

    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理解,人们渴望理解,呼唤真正的理解而不是键盘侠式的道德绑架。上帝视角的评判或许公平,而这样来自道德制高点的言论是否过于苛刻而丧失了人情味呢?理解是沟通的桥梁,而不应该成为作恶的借口。因身体不适拒绝让座的女孩值得谅解,为维持生计不得不让子女留守的父母值得理解,恶劣天气下打翻汤水而频频道歉的外卖员值得理解。对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的理解,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善举,往往成为了温暖社会的点点星光。

因此,我们在不动摇底线的情况下对他人的行为进行适当的让步和包容,理解那些“不公平”背后的因果与苦衷,不在小事上吹毛求疵咄咄逼人。而对于那些违背道德准则,以牺牲他人利益达到自己目的的行为,我们可以探求其原因以告诫警醒自己,但绝不是给予他们理解与纵容。我们应当审视自我,包容他人的缺点,呼唤平等的沟通和换位思考,同时坚定自己的立场不至于过度理解。

生活中需要真正的理解

2019级一考生

曾经有过这样一则新闻,一个骑三轮车的老人与一辆豪车碰擦,豪车擦出印迹,结果车主虽怒气冲冲,但只是同样狠狠踹了三轮车几下便走了,我想,这是车主对三轮车老人的理解。生活本不易,老人虽无意却也根本拿不出钱修车。可见,理解是对人最大的善举。

确实,生活中我们需要理解。正如约翰·多恩所说:没有人是一座孤岛。当海平面上升,人与人之间必不可少会发生交际产生关系,而维持这段关系的便是理解。或许,从某种角度来说理解是架构社会这块拼图的桥梁。

在马斯洛需求理论中,仅次于精神需求的第二高需求便是自尊需求。如上文所提车主处于优势,但他以平等的方式处理了问题也维护了老人的尊严。理解都是相互的,这种相互性带给彼此尊重,平等,可见,生活需要理解。

然而,并非所有的给予理解都能换得相应回报。

这个社会理解老人,提倡公车上要尊老,给老人让座,甚至专门设立爱心专座,然而,总有老人倚老卖老,丝毫不顾忌年轻人一天的忙碌,或是身体的不适,强行让别人给自己让座。公车上无理老人与青年产生争执的不在少数。理解,似乎又成了对人的最大纵容。

这并非是理解的过错,只是人性中的利己主义的暴露罢了,依仗他人或社会对自己这一群体的理解而过度甚至错误的利用。可见,如何把握理解的尺度是需要做一番审视的。

由此,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理解,怎样才能发挥其善举的一面?

我想,理解并不意味着无原则的让步或是退缩,我们不能像产生幸存者偏差那般,只听幸存者,只听弱势方的一面之词,要审时度势,明辨是非。所谓真正的理解即是在双方的立场思考,选择利益最大化的一方而兼顾另一方所作出的行为。其次,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,价值观,社会观,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理解,善意理解他人。

因为交际需求和自尊需求,我们需要理解,因为理解可以是善举可以是纵容,我们要正确面对和善用理解。